第426章 伟大的母亲(1 / 2)
鲍玉珍轻叹一声:“老两口对你的好,你要知道珍惜,以后一定要孝心。特别是你的婆婆,生了十个孩子,养活六个。”
言传身教!岳母大人对子女的教育,几乎贯穿在每一个生活细节。
难怪柳锋和柳盈盈,会这么的孝顺听话,这是从小教育的结果。
柳家兄妹跟其他世家子弟相比,已经强太多了,江启鸣很佩服岳母大人。
“每一次生儿育女,都是女人的劫难,经历了这么多还是那么的乐观,风趣幽默,这样的婆婆哪里找去?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没想到,岳母大人对妈妈的评价这么高,江启鸣都有点感激了。
毕竟鲍教授不是一般人:“岳母您过奖了!不过我妈妈的性格的确好,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极少抱怨。”
提起妈妈,江启鸣满怀深情,这一刻江启鸣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而是历经梦中三十年的油腻大叔,经历过丧母之痛的中年人!
正因为当年对母亲心怀愧疚,每一次想起母亲,都会让他情绪失控。
今天已经很控制:“我们小的时候,粮食不够吃。那时候父亲的工资,不足以支撑一家八口人,特别是六个孩子,五个都在读书。大姐下乡了,比学生花的更多。”
想起那个时代,江启鸣感慨万千,那时候的他还不到十岁。
但是因为没有油水,饭量比寻常十五六岁孩子都大,似乎永远吃不饱。
后来听妈妈讲那三年的故事,小江同学才有了心理平衡,原来还有比自己更难的时候。
柳家人认真倾听:“母亲除了参加五七队的工作以外,想尽办法给我们改善伙食。上地里去捡庄稼还不让,那是挖那啥的墙角。”
劳改队的土地是官家的,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家属和青年没有耕地。
说起来真的很可笑,犯人拾掇的庄稼,有遗漏很正常,有老鼠窝更正常不过。
偏偏宁愿那些庄稼烂地里,也绝对不允许家属去捡,一旦发现没收罚款甚至处罚。
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无业青年太多了,才给家属和青年分点耕地,最少让人能养活自己。
但是七十年代还不行:“没有办法,妈妈就偷偷的拿家里的大米和白面,去和农民换粗粮回来,就是为了多一点粮食。”
那段日子刻骨铭心!当时老百姓没有水田,大米绝对是稀罕物,就连白面都不多。
当时一斤大米,可以换二斤甚至二斤半粗粮,就是大碴子、玉米面、高粱米。
偶尔换点小米那是改善伙食,因为大米换小米,只能一斤换一斤半啊。
到现在江启鸣最爱吃的,还是当年母亲捞的小米饭,配上她老人家的酱茄子,简直堪称完美!
多久没吃了:“为了让我们吃的好,还能吃的饱也能吃得下,想出了粗粮细作的办法。去采来小叶灰菜、苋菜、山韭菜,甚至是榆树钱儿,给我们包玉米面儿菜包。”.
老妈不会贴大饼子,但是做玉米面菜包很拿手,这一点老妈自己也搞不懂。
母亲确诊肺癌是在2001年,到了2002年元月母亲就去世了,前后只有半年时间。
从老妈患病到现在,似乎过去了一辈子的时间,没有人理解江启鸣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毕竟现在他母亲还在呢:“比方说到江边儿钓鱼,春天捡死鱼,夏天钓鱼。秋天在江水里面可以网住泥鳅,冬天的时候可以到江上去刨冰窟窿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