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2)
“牡丹江”?若瑾浑身一震,那就是看云的来处吗?
回忆《九州志》,当年定北王叶坤平定了边陲,将那片地方重新划归大梁,是为定州。牡丹江似乎就是定北王府所在,定州的会宁府。
若瑾正暗自思忖,又听静玄师太说道:“大师曾有言,若有机会,请有缘人把里面的东西带到‘牡丹江’,找个地方焚化了。当年北边战乱,大师没能走到这个地方。你若做到,也算替她完成一件心愿。”
“太师祖曾言,看云大师来历奇特。乃是在一个雷电之夜突然出现在栊翠庵,所穿服饰与我大梁迥然不同,鬓发散乱,狼狈不堪。随身只有那个装了奇怪刀具的小箱。”
看若瑾听得入神,又道:“她根本说不清为何来此,情绪激动异常。庵里小尼甚至有目她为妖孽的。还是太师祖慈悲收留,不许众尼议论此事,容她在此栖身。大师足足半年不曾开口,忽然一日来寻师祖,愿意落发出家,自名看云。”
“大师始终未曾提起她的来历,只说出身医药世家。既落在栊翠庵,又蒙太师祖相救,冥冥中当是佛祖点化。愿一展所长,救治百姓,不枉佛祖渡她来此。”
“当时天下初定,百姓贫苦不堪,求医问药殊为不易。太师祖欣然应承,将大师认作师妹,栊翠庵义诊正从彼时开始,传承至今。”
“既然如此,大师为何又四处游历?”若瑾好奇问道。
“太师祖原有心大师接替这庵主之位。她却道志不在此,愿走遍大梁,多访珍奇草药,古方偏方,入世行医以为修行。”
若瑾听到此处,却另有想法。看云不似自己魂穿而来,说不定一直没有放弃回家的希望,正是借游历探访各处。
“大师行医多年,声名日隆,却始终不曾停下脚步。除却极北之地不便,几乎将大梁走遍了。”
“再回到栊翠庵时,已是二十多年后。师祖说她形容枯槁,将随身物件交托给太师祖,便溘然长逝了。”
若瑾听得眼眶渐湿,这寂寞的滋味她怎会不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天天,一年年,纵是踏遍天下,终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形容枯槁,是不是因为心如死灰?溘然长逝,对她又是不是一种解脱?
自己呢?一直小心翼翼地将秘密埋在心底深处,不去想不敢想。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是像看云一样不停地寻找,还是尽力融入这个陌生的世界?若有一天真的死了,会不会再回去从前?
若瑾此刻心乱如麻,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静玄师太轻轻抚着那青色包布,又道:“当日太师祖严令,大师的事从没人再提。世人都道大师慧根深种,自幼出家。其中内情,只几代庵主口口相传。”
“除了你手上的指环,大师一向随身带着的,就只有这个包裹了。里面是她的日记,和来时所穿衣裳。如今一并交托于你。”
若瑾接过包袱,心下疑惑。牡丹江大概就是看云的来处,可为什么一定要将衣服烧在那里?
年代久远,包布已有些麻化了。若瑾慢慢将包袱打开来,最上面,是几本泛黄的书册,该就是日记了。
拿开日记,若瑾就是一怔。那下面是一件白色的衣裙,蕾丝,绣花,钉珠……赫然在目,虽然光华有些黯淡,仍能看出当年是何等华美。
若瑾颤着手拿起来,轻轻抖开。
婚纱!居然真的是一件婚纱!
若瑾泪水夺眶而出,忍不住放声大哭。
若瑾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告别了静玄师太的。隐约记得还是净澄扶了自己,深一脚浅一脚走回了小院儿。
顾不得安抚嬷嬷和丫头们的惊讶和担忧,若瑾连晚饭也不想吃就挥退了她们,紧紧关上自己的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