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李继迁(三)(1 / 2)
传奇的李继迁之三屡战屡败,偶一小胜
地斤泽,按史书记载,距夏州东北300里。
“地斤泽”,意思就是有一斤水的小河塘。
而地斤泽的周围是一有片沙漠!
沙漠中有一小片水,一块绿洲。李继迁费力跑出来,就到这么一个地方?
但李继迁和张浦是看好这个地方的。这里虽然是沙漠的腹地,却是一片“善水草,便畜牧”的绿洲,绿洲就是沙漠中的明珠。在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靠游牧为生的党项蕃部,据统计大约有20万落。虽然他们大部分在经济上依赖于大宋的市场,可心还是在拓跋氏这一方的。李继迁此前身为管内都知蕃落使,虽说是没有实权,却能有很多的机会去接触他们,在这些游牧蕃部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也就是说,李继迁在这里不乏人脉。但是,到哪里去筹集战争所用的物资呢?老办法,就是抢!
地斤泽属于河套地区。一直以来,这里就是关中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每年的夏季,都有许多商人途径这里到天德军乃至居延海一带。这里从秦汉以来,就一直是中原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其间遍布前朝所留下的古塞长垣,城堡关卡,这些东西,现在都成了李继迁可以大加利用的防御工事和预警体系。而且这周围全部都是沙泽草地,不宜大部队行军。如果宋军进行清剿的话,那他们面临的无垠的黄沙、遥远的征途和难耐的饥渴。就算是好不容易杀进了地斤泽,李继迁早就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因为再往北或者向东,就到了大辽的地界了,在辽与夏的边境地区,也同样是生活着大量的党项蕃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样的一个地方,正是造反者的“天堂”。
当年,天朝太祖找到的井冈山,就具备了这种环境。
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宋王朝并没有把李继迁这跑掉的几十个人看在眼里!党项贵族中的世家大族,党项精锐都归顺了,内迁了,跑掉几十个人能掀起多达的风浪来。走就走,朝廷还少发几份俸禄呢。
而作为李继迁,显然正应该利用宋朝的这种心理,休养壮大,招兵买马。
可是,李继迁在弟弟李继冲的怂恿下,在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十二月,李继迁听说银、夏两州的人民对朝廷新来的“中央官”意见很大,以为这是个反攻的好机会,便带着一伙人对夏州发起了进攻。
可是,面对宋朝的正规部队,只一个回合就把李继迁这点人给打垮了,李继迁的第一次“复夏”行动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像一盆冷水一样把年轻气盛额李继迁给浇醒了,使他充分地意识到“复夏大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必须给自己争取充足的时间。
再说如今统治夏州的李克文。
李克文赶走了李继捧,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知夏州的位置,可他还没高兴多久,宋太宗赵光义就下了一封诏书,命令权知夏州李克文、绥州刺史李克宪入朝。这下该李克文、李克宪郁闷了,原以为把李继捧赶出去当挡箭牌,他们自己就安全了,没想到还是难逃一劫。无奈之下,李克文只好极不情愿地奉诏进京了。李克宪本来还想耍个无赖,拒不奉诏呢,结果宋使袁继忠给他来了一顿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说服教育,他考虑良久,也妥协了。
李克文和李克宪入京后,党项部落就彻底群龙无首了,党项人本来就十分彪悍,没有有威望的人去管,这些人就容易闹点事情出来,比如治安纠纷、民族纠纷呀什么的。夏州知州尹宪又是一个粗人,武略有余,文谋不足,他一看党项人闹事,就亲率部队去镇压,杀了几百个党项人,掳获几万牛羊。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党项人被彻底激怒了,夏州一时大乱。赵光义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只好又派李克文回去继续担任夏州知州,对党项人进行安抚。
这个时候再来补救显然已经有点迟了,因为李继迁已经利用夏州大乱这个机会,大肆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他的威信已经超过了李克文了。
看到了这一点的李继迁开始对北宋王朝“示弱”了,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李继迁趁着朝廷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的时节,遣使入贡,对宋王朝大献殷勤不知进贡的是什么宝贝。还给皇帝的写了奏表,写着“做不侵不叛之臣”,但是,天朝应该将我们党项的地盘还给我们,由我来出任知州。
李继迁这次上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试探宋廷的态度,顺便也尽量争取时间,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他也希望宋太宗收到表章后,考虑实际情况真的封他为知州。哪里知道宋太宗觉得李继迁太天真了,居然连这么无理的要求都提得出来。便写了道圣谕,派秦翰去李继迁那儿宣读,圣谕的大致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李家世代忠诚,也对我大宋王朝有许多功绩,我本来不想并你家的地盘的也亏他说得出来,是你们自己不争气,处理不好家族内部矛盾,主动献地于我的。现在你李氏宗族的人大都在朝廷做官,你一个人在荒凉之地像什么话?你还想以武拒统,到时候身败名裂,就怪不得我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回到朝廷,我给你封个官做,重重赏赐你,到时候你大富大贵地过几十年好日子,多好在夏州当土皇帝没门儿!是福是祸,全在你一念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