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李继迁(七)(1 / 2)
传奇的李继迁之七兄弟相争,第三次惨败
李继迁选在了一个契丹最危急的时刻来投,使得契丹不得不收;韩德威充分榨取李继迁的潜在价值,为契丹在大战之前开辟了一片缓冲带。
萧太后确有政治家的素养。她本来是不想收留李继迁这个到处流窜的丧家犬的,感觉那样对大辽国面子无光。可是,在听了韩德威的一番话之后,改变了主意,但是,她封赏李继迁的官职,都是李家世代承袭的,只有一个推陈出新的“夏国王”,是送给了李继迁一个美梦。有了这个美梦李继迁会不遗余力去打下定难五州。不出一兵一卒,不赐寸地寸土,萧太后凭空就开辟了为大宋开辟了一个第二战场。
与此同时,辽因与宋交战失利,士气低落,又“遣使促继迁进兵”,“令益困中国北宋”。另一方面,和亲不久,李继迁就开始不断地出击北宋。如统和八年990年九月,“李继迁献宋俘”;十月,“大败宋军”;十二月,“李继迁下宋麟、鄜等州”。
李继迁的这些举措,从侧面反映了辽以和亲结交军事同盟以及以此扶植西夏使其牵制北宋的意图。同时,也是扶植了西夏,扩大了西夏的政治影响。或者说,当时的中国,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了。
李家的游击战术是越用越熟练,李继迁天天带着一群人围着定难五州周围打游击,不和宋军硬碰硬,宋军拿他是没辙。
在朝廷中此时传出了流言蜚语。为啥宋军老是逮不着李继迁,肯定是朝中有人通风报信。谁最有可能呢?只有那个表面很乖的李继捧了。既然已经有人起疑了,那李继捧就不能在京城待着了,宰相赵普从政治大局考虑,说出了重要的话:“夏州的事,就得夏州自己的人来解决,别人压根没用!”
赵光义听后觉得在理。可惜,他悟到这点已经晚了。如果在李继捧来降通盘考虑如何接受夏州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派人直接去管理,而是还任用李家的人和党项大族一起管理,此时的夏州肯定风平浪静,宋朝只管每年接受贡品就行了。
现在,他向这一方向做了,他觉得要收拾李继迁这条“地头蛇”,就得再用另一条“地头蛇”。在西北没有合适的人,就把在崇信小地方憋得要死的李继捧,赐了个名字叫“赵保忠”,调到了夏州前线。宋端拱元年,辽统和六年公元988年,时隔六年之后,原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重回夏州。赵光义的西北战略开始走上了正路。
但是,他低估了党项人的狡诈,也低估了李继捧的狡诈。
李继捧上任不到半年,就像朝廷上书说,已经招降了李继迁,但是,李继迁害怕,不敢进入大宋国。赵光义赶紧封李继迁做了银州刺史、洛苑使。可赵光义没想到这是李继捧的一个策略,他既想报功,又想借此招降李继迁。已经有了一定力量的李继迁就没理这茬。
紧接着,李继捧接二连三地上表说诸多党项部族来附,实际上不过只有很少的熟户回来了而已。他的目的是想让赵光义认为他在夏州是能有大作为的,这样有利于他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
就这样,宋太宗没有进行考察,就封了他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最高宰执。尽管是个虚衔,李继捧也很受用。
当初他被族人逼得到宋朝京城避难,到后来竟然到了崇信那么个小地方当节度使,面对来归的党项旧部他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如今,以最高宰执身份回到夏州,有些洋洋得意。他得把过去失去的一切全都拿回来。
李继迁当然不会遂他的心。但是,他的到来李继迁也要考虑如何对待?他思来想去,想出的居然和宝贝哥哥几乎一样,只不过程度略差一些。
宋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公元989年,李继迁向辽圣宗报告,准备正式招降自己的老首长、老大哥李继捧李继捧向宋朝报告时,直接就说李继迁投降了。耶律隆绪和萧太后对此事比较认真,担心李继迁到头来被李继捧招降了去,毕竟李继捧名义上,就是来招降李继迁的。为了保险,辽圣宗没有答应李继迁的请求。
可是没答应归没答应,毕竟两个人都是夏州李家的子孙,两兄弟联系也不是你主子能拦得住的。于是乎,李家两兄弟在夏州的谈谈打打,你赢我一场,我也赢你一场,咱俩谁也别吃亏,可是也不能让谁占了便宜。两兄弟互相勾结演了一出极其精彩的左右逢源的好戏。当然双方试探的成分更多一些,双方采取的是以保存实力发展自己的策略。
宋淳化元年,契丹统和八年公元990年四月,李继迁觉得李继捧所以能够支持得下去,是有熟户的支持。党项各部居民都有“生户”、“熟户”之分,所谓的“生户”是居住在山林里的居民,“熟户”也就是靠近宋夏边境并在城里居住的居民。要是非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话,那简单划分“生户”就是支持李继迁的一方,“熟户”就是支持李继捧的一方。这些“熟户”生活水平一般都较高,对大宋的依赖性比较强,汉化的程度比较深,是大宋在西北最有力的支持者。李继捧没来的时候,这些“熟户”还顾忌一下李继迁。可李继捧刚一回夏州,这些“熟户”就全都不听李继迁的了。
为了解决这些吃里扒外不识相的“熟户”,李继迁一面和李继捧打着,趁机就跑来收拾收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