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曼联(1 / 2)
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二大繁华城市。曾经是工业革命发源地,二百年后又因为足球文化享誉全球。因为拥有红色的曼联与蓝色的曼城,周末的曼彻斯特永远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足球是曼彻斯特文化的重要部分。曼彻斯特有两个著名的足球会:曼彻斯特联队和曼彻斯特城队,是英国最高水平足球联赛英超联赛的参赛球会。曼联是英格兰足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俱乐部,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具有影响力最成功的的球队之一。共获得20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1次英格兰足总杯冠军,4次英格兰联赛杯冠军在欧洲赛场上,共获得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1次优胜者杯冠军和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素有“红魔”的美誉。而曼联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则是现时全英格兰座位数目第二多的足球场,仅次于拥有90,000个座位的温布利球场。
从曼彻斯特机场风尘仆仆地出来,又搭上曼联俱乐部准备的大巴,广州恒远青训队开启了他们这场欧洲之旅的最后一站英格兰。
从老特拉福德球场西行6英里,你会看到一个绿树环绕、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且非常幽静的地方。从建筑物上你看不到任何独特之处。上面也没有任何说明这些建筑物的符号。然而,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曼联球迷,当你驱车行驶在这条幽径的小路上,看到沿路路边的“卡灵顿”路标的时候,你肯定会知道,前面就是著名的卡灵顿训练基地红魔曼联的训练场,被称为“曼联心脏”的地方。对于很多曼联的球迷来说,这里是他们心中的圣地。这里曾经记录了曼联的历史,在曼联的历史中这里和老特拉福德球场一样重要。
大巴车缓缓地停在卡灵顿训练基地的门口,球员们陆陆续续的从大巴车里走了下来。黎晓明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对于晕车的好像也适应了很多,他现在只是拖着行李,脸色有些发白跟在陈斌的身后。在门口迎接广州恒远到来的除了曼联的首席CEO大卫吉尔,还有一个红鼻子,满面红光的老人。
处于眩晕状态的黎晓明似乎还能感受到这个老人总是用奇怪眼神不断地看着自己。
大卫吉尔和韦汉林寒暄了一阵之后,没有在门口多做逗留,直接把球员领进了早就在基地安排好的球员公寓里。
在床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睡眠把舟车劳顿都彻底赶跑。
一大早醒来,因为第一堂训练课在下午的时候,黎晓明决定出门跑步。
换上运动装,黎晓明轻轻地合上房门,开始在卡灵顿基地的第一趟晨练。
正值四月,早上八点,阳光明媚。
欧洲人的作息时间都偏晚,所以卡灵顿训练基地此时只有寥寥几个工作人员。
黎晓明自得其乐,他可不太多的关注在自己身上。
三个月不间断的体能训练,让黎晓明的体能上了整整一大个层次,他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球场的跑动变多了,敏捷性和灵活度也提高了,但是他始终还不满意,上一场比赛,广州恒远差点就输给了多特蒙德,这并不是因为多特蒙德有多强,而是因为自己在对面那个黑人后腰充沛的体能,如附骨之蛆一样的纠缠防守下,始终找组织不起进攻大潮,只能是零零碎碎的个人能力,或者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而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就是黎晓明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职业足球的标准,并且他在场上的发挥更多的是个人的才华,是没有经过真正职业球队战术意识磨炼和培养的的。
这两点都需要日积月累的不断训练。
“呼呼”
汗水伴随着急促的喘气声湿透了紧身黑色训练服,这并不是普通的平跑,在王守义的特别安排下,黎晓明在长跑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不断改变速度,提速降速,这样的跑法对于体能的要求很高,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黎晓明不知道的地方,卡灵顿基地的一座小楼里,那个红鼻子老人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老人的心里想起了另外一个中国人,东方卓,一个身体素质,足球技术称得上精彩艳艳的小子,可是最终自己放弃他的原因老人心里很清楚,懒惰成为东方卓走向更高水平的最大阻碍。
下午广州恒远的日常训练引来了很多曼联很多球员的关注,其中不乏一线队的巨星,好像大家都对这个来自东方的球队很好奇。黎晓明和陈斌甚至还在基地里拿到了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签名。
曼联的青训有多辉煌,从弗格森一手带出来的九二班就可见一斑,这是曼联成为英超霸主的底蕴所在。
广州恒远的对手是曼联U19,同样是一支豪门强队。
在切尔西科尔汉姆训练基地的青年队专用更衣室里,黎冰正喋喋不休地给他们介绍场上的具体信和阵容安排,王明获得首发的机会。这场比赛球队摆出了442平行中场的阵型。黎冰希望通过王明的上场,帮助陈斌能够得到更多空间。
“我觉得比起之前的拜仁慕尼黑来说,曼联并不算什么强队,虽然看起来他们的球星很多,但是大家都知道英格兰的球星是什么样子。”黎冰幽默地说道。
更衣室里的小球员也是乐的笑了起来,他们来到曼联已经一个星期了,已经感受过英格兰的传媒文化,只要球员稍稍有点出色表现,那就一定就是未来的天皇巨星什么的。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你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据我所知,他们的有些队员还是很有实力的。”
“比如说他们的左右两个边后卫法比奥和拉斐尔两个巴西兄弟,就会成为我们进攻的一个阻碍,如果我们想击败曼联,就要击败他们的边路。他们就交给你们两个了。”黎冰的眼光看向苏叶和温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