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贝泊萨人(2 / 2)
一直以来,人类都有一种假说,那就是人类并非地球土生土长的生物,而是外星物种。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假说,是因为进化断层的原因,在人类进化史上,远古猿人进化到近古智人的可靠依据始终没有出现,虽然也曾出现过一些可以被看作证据的猿人头骨,但这些头骨都只是个例,并没有出现大量的类似头骨化石,而个例的进化永远都无法促使一个族群进化,这在宇宙中已经是定理了。
然而,在地球联邦进入宇宙时代后,这个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问似乎有了答案,贝泊萨文明一个一直处于第四阶层的宇宙文明。
这个文明的主要人种贝泊萨人除了形体更加大一些以外,其他地方和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太多区别,并且贝泊萨人的基因和人类基因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
通过一些渠道,地球联邦的人类也获得了一些资料,一些贝泊萨人过去的一些历史和曾经坐过的一些试验资料。
贝泊萨文明曾经尝试过向更高的宇宙文明冲击,只可惜冲击失败了,使得这个文明元气大失,差点退出了宇宙文明序列。
在所有的损失中作为主人口的贝泊萨人损失最为惨重,几乎损失了整个族群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而贝泊萨文明的其他附庸种族虽然也损失惨重,但却远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底部。
当主弱干强的时候,文明内部主导者的地位必然会收到冲击和挑战,几个极为强大的贝泊萨文明附庸种族开始挑战贝泊萨人的地位,掌管贝泊萨人控制的星域,一点点的蚕食贝泊萨人的生存空间。
为了应付已经出现的种族存亡危机,贝泊萨人开始秘密的展开了一些实验,其中就有人种扩张实验。
贝泊萨人的作法就是将自己的基因种子置入到一些能够融入他们基因、并且拥有进化潜能的外星生物体内,培养这些外星生物成为贝泊萨人的新附庸种族。
他们在那些特制的基因种子中迈入了一些最为原始的基因序列,这些序列能够确保他们培养出来的附庸族群即便成长起来了,依然会听从他们的吩咐,成为他们用来对付那些旧附庸种族的战士。
在得知了自己种族起源的真相后,整个地球联邦感到极为愤怒,毕竟没有人会愿意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成为其他种族的炮灰战士。
所以当时地球联邦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去理会贝泊萨人,同时研究自己基因,寻找被植入的那些控制基因链,以便在贝泊萨人注意到地球联邦的时候,不被基因链影响。
然而,很多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人们的心意来发展,地球联邦越是不愿意和贝泊萨人接触,贝泊萨人偏偏发现了地球联邦的存在,并且也对地球联邦的人类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
因为贝泊萨人找到的数千个适合植入他们基因的外星原始生物中,最终成功融入基因并且进化成智慧种族的只有不到一百个,而且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低等智慧种族,也就是说这些智慧种族只有最低等的战斗本能而已。
至于其他的智慧种族产生出来的智慧也都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融入他们基因的附庸种族从外形上都和贝泊萨人有着很大差距,勉强能够用来当作他们的炮灰战士。
所以在很早以前,贝泊萨人就制定了一个法案,那就是不允许将植入他们基因的那些实验种族看作是同等智慧人种,只能视作工具和奴隶。
当贝泊萨人看到地球人类后,都对地球人类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地球人类除了形体比贝泊萨人略小以外,其他地方和贝泊萨人没有什么区别,并且地球人类和其他那些实验种族不同,他们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文明推进到了星际文明的,甚至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抵抗住了星际文明最艰难的融合期,成功立足在了第四宇宙文明阶层中。
只不过,即便人类和贝泊萨人如此相似,基因相似程度也如此接近,但就像人类永远不会将基因相似的猩猩看成同族一样,贝泊萨人也同样不会将人类看成同族,他们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后,依然将人类看成他们制造的下等附庸种族,看成他们的战士炮灰。
于是,贝泊萨人的统治者就如同之前的作法一样,派出一艘特使舰队,前往地球联邦,打算凭借基因种子里面买下的控制基因,彻底控制人类的地球联邦,成为他们对付那些叛逆的利器。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贝泊萨人在使用他们的控制手段的时候,当时与之接触的人类边防舰队方面并没有出现任何受控制的迹象。
而贝泊萨人那种傲慢无礼,以及对人类的轻蔑称呼彻底的惹恼了边防舰队的统帅,所以人类直接将贝泊萨人的特使飞船驱逐出了人类的控制星域。
当时,被驱逐的贝泊萨人感觉自己被下等附庸种族羞辱了,变得极为气恼,所以做出了一件影响到后面局势的报复性行为。
他们利用自己先进的飞船绕过了地球联邦的巡防舰队,潜入到了地球联邦控制星域的内部,找到了一个刚刚建立的殖民星,并且对这颗殖民星投下了足以摧毁整个星球表面的粒子弹,瞬间杀死了殖民星上所有的人类。
在受难的人中除了普通的殖民者以外,还有一支研究殖民星植被环境的大学科研小组,而这个小组的领头人就是被视为太空生存之父的李文兵博士,就是他构筑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才使得地球联邦的人类补完最后一块长时间宇宙生存的基石,让人类做到可以真正的在宇宙中生存繁衍。
然而,这样已给备受尊重的老人却死在了贝泊萨人毁灭性的攻击下,这彻底的激怒了整个地球联邦。/7_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