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崽卖爷田不心疼(一更)(2 / 2)
李固在关键的时候临阵倒戈,魏国东北部最坚固的关城瞬间易手。七万燕军从卢龙寨进入右北平郡。
北平郡并不是指今天的北京,而是指北京东北部、河北省的东北部、辽宁省的西部以及蒙古赤峰市南部等地。从西晋时起北平郡的郡治就移到了徐无城,遵化市东。
只要穿过北平郡,就是富饶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魏国那时将无险可守。虽然魏国的卢龙寨失守,然而因卢龙边军成功释放了五色紧急狼烟。让北平郡诸城都有了防备。现在这个时候,局势虽然危险,但是却不是没有办法挽回。如果魏国反应迅速,他们还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然而在邺城的冉智接到五色狼烟,得知燕军占领卢龙的消息后。他偏偏再出昏招。虽然冉闵重伤,昏迷不醒,可是冉闵留下的根基仍在。就算董润、张温领军入关中平叛,他其实还有兵可以调动,有将可以驱使。
冉智不知道脑袋里怎么想的,战功赫赫的张艾他不用,偏偏拜令狐雷为将北平将军,以背嵬军、讨贼军、虎啸营以及屯骑重装骑兵、中垒重装步兵军团五军为主,配合冀州安平、巨鹿、赵国、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郡国兵,共计八万九千余人,组建大魏平北军团。
平北军团以将近九万人的兵马,对外号称二十万。以三牲祭旗后,大军开赴前线。
冉智以背嵬军、虎啸营等五军组建平北军团这不算错误,必竟背嵬军和虎啸两军都有对燕军丰富的作战经验,以整个冀州郡国兵作为第二梯队狙击力量,也算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冉智千不该万不该,小肚鸡肠。
作为名正言顺的国家继承人,他虽然没有军方派系的心腹,可是他一旦继位,像董润、张温、张艾等冉闵的嫡系将军就会宣誓向他效忠。作为一国之君,任人唯亲是大忌。
令狐雷是将门出身不错,他的祖父令狐盛是刘琨麾下奋威将军,父亲令狐泥是刘曜的武卫将军。但是他非但没有祖父令狐盛的耿直大度,也没有父亲智勇双全,况且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就是一直以来没有实战经历。
就算冉智想抓军权,完全可以拜投靠他的刘科,至少刘科跟着冉明多少有点实战经验。不过作为一个连冉闵都要慎重对待的对手,冉智使用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令狐雷,此举无疑自掘坟墓。
令狐雷到任以后,立即取得平北军团的指挥权,率军出发,一路倒也相安无事。
魏国冉闵有先天之明,无论对燕、对代、或是对晋,冉闵都已经利用冉明所赚的钱财,储备了大量的粮草。魏国出征,只要不是打太大规模,以及长时期的消耗战,就不会出现粮草危急。
然而刚刚进入范阳郡境内,令狐雷就弄出了事情,他与背嵬军主将苏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说来冲突理由也可笑。苏觉作为冉闵的家将,在令狐雷看来,苏觉只是一个普通的下人,冉智的家奴,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用来立威的对象。
将帅不合,令狐雷作为将门子弟,犯下这个一个错误实在让人无语。
军队系统内,这是一个绝对讲资历的地方。背嵬军主将苏觉那是祖上三代都是冉氏的家将,苏觉的祖父、父亲都随冉瞻南征北战,后来双双阵亡,作为冉氏乞活军中的老人,苏觉一直属于冉闵的铁杆心腹。苏觉跟着冉闵征战沙场时,令狐雷还在吃奶呢。
对于这样一个魏军老资格的将领,令狐雷非但没有给足足够的尊重,反而横挑眉毛竖挑眼,没事找茬。
背嵬军是冉明专门组建的骑兵部队,和其他部队不一样,背嵬军除了装备了兵刃甲胄以外,还装备上折叠式的单兵锹,可以快速布置碗口粗陷马坑。
苏觉率部出发,按照令狐雷的命令,背嵬军需要和虎啸营互有倚角,齐头并进。
然而,在部队进入范阳国境内后,在行军中苏觉却在交通要道,以及适合骑兵作战的地点上布置了大量的陷马坑。因为要布置陷马坑,自然而然的降低了行军速度。这个漏洞可算是让令狐雷抓住了。
“苏觉尔部为何停止不前?”令狐雷一脸桀骜之色,当着冉烽的面,说话毫不客气。
苏觉解释道:“燕军骑兵善于突然,如今敌人已经攻入魏国境内,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四处攻击,反之,我们却需要处处防守,现在末将就是希望用这陷马坑来限制他们的推进速度,为我们魏军围歼他们,制造有利条件!”
在苏觉的计划中,正巧令狐雷这个没有名气的主帅可以让慕容恪小视他们,他们可以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将燕军引入陷马坑阵。
令狐雷自然知道陷马坑是对付骑兵的理想选择,然而现在作为平东大将军的他,一心想立威,紧紧的抓住兵权。对于苏觉这个合理的解释,故事找茬道:“区区七万燕军残兵败将,何足挂齿。苏觉尔莫不是畏敌不前,故意寻找借口,畏战避敌!”
“我畏敌,我避战!”苏觉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冤屈,顿时毛了,他猛的使力扯掉铠甲,指着身上纵横交错的伤口道:“令狐小儿,你也不去打听打听,老子十三岁开始沙场搏命,何时怯过敌?畏过战?”
“况且慕容恪可是当世名将,主上的心腹大患,怎么在你嘴里就成了残兵败将。”作为亲身经历过廉台之战的苏觉,自然知道那一仗,魏国是胜得如何凶险,当时若真出现一点意外,魏国就会一败涂地。显然苏觉不会认为燕军只是一群酒囊饭袋,相反他会给燕军足够的重视。可是令狐雷不知道实情啊,他只知道,魏国是一万人不到,打败了燕军十四万部队,随后不顾疲惫之师,连继再战,并大胜燕国。魏国的大胜,其实只是为了稳定魏国人心而宣传的。事实上当时魏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且损失巨大。根本不像是传言那样,以微不足道的代价,大胜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