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亲征(1 / 2)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大唐朝廷这座巨大的战争机器随之启动,禁军、兵部、户部、河北各州在短短几日之内上下忙成了一片,而就在朝中上下都在备战的时候,关于太子监国的圣旨也自门下省传了下来。
着李恪为监国太子,坐镇东都,兼东征大军粮草转运之事,至于监国辅政人选,则定了中书令岑文本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在东都辅政,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则留守长安,镇于京师,已备万全。
其实对于岑文本的安排,原本是有所争议的,岑文本多有谋略,曾为李孝恭长史从平山南,对于行军中各色事务的处置调度极是擅长,原本朝议是有意用岑文本随行辽东的,但李世民考虑到岑文本是李恪的师父,李恪监国身边离不得岑文本,故而留下了岑文本,改用了长孙无忌。
监国之事已定,粮草兵甲齐备,便是大军开拔之日。
此次东征,兵分两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马四万,自莱州行海陆取平壤,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副之,领军六万及兰、河蕃兵先取辽东,至于李世民自己则率一万精锐禁军后行,亦往辽东。
比起隋炀帝动辄百万的动静,李世民前后调用人马不过十一万,劳民之祸自然也就轻了许多,只不过这一十万人却也不是随便来的,若是仔细算算,正是当年李恪北伐薛延陀的兵力。
李世民乃李恪生父,用兵更早于李恪,而且高句丽之兵未胜于当年之薛延陀,李恪用十一万人马平了薛延陀,李世民好强,他东征用兵自然也不愿超了这个数。
春末夏初,洛阳城外?孟津渡口。
孟津渡口乃洛阳南北往返河北的要道?平日里商船、客船整日不断,热闹非常?今日的孟津渡口比起以往则少了几分热闹?更多了几分整肃。
今日的孟津渡口远远望去便是数百面正黄色的龙旗,还有万余军容整齐、身经百战的大唐禁军?这批大唐最精锐的士卒正齐齐列队,井然有序地登船渡河。
而在渡口边最大的一艘船边?则是长宽半丈余华盖?华盖之下站着的便是皇帝李世民还有太子李恪,今日正是李世民率禁军渡河赴辽东的日子。
李恪奉诏往洛阳监国,也正与李世民同行一段,直至东都洛阳?而到了这里?李世民便当过河北上,而李恪也要往洛阳监国了。
“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李世民和李恪一前一后地站在孟津渡口?李世民看随洛阳自发为大军送行的百姓?对李恪道。
李世民东征?用兵不过十一万,只朝廷之力便可支撑,从不曾劳伤百姓,故得民心,而且因为李世民威名在外,李世民御驾亲征时便有许多国中儿郎自请为兵,随征辽东,选得上兴高采烈,选不上的扼腕叹息,李世民所言也有些夸耀的意思了。
李恪应和道:“父皇乃圣君,所起更是仁义之师,是为顺应天命,自当如此。”
李世民看着身后的洛阳城,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笑道:“此番为父北上,路途还遥,你便不必再送了,先回洛阳,待为父东征凯旋后再与你在洛阳痛饮,咱们父子同返长安。”
李恪也笑道:“既如此,那儿臣便在洛阳静候父皇佳音,等着父皇凯旋还京之日,咱们在洛阳大宴三日,满城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