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对小唐有什么看法(1 / 2)
得到谷原生和唐子风各自打回去的电话,432厂和临一机的厂领导都坐不住了。432厂厂长张凯华亲自带着一干中层干部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到五朗,与提前一天到来的临一机厂长周衡和总工程师秦仲年进行会晤。
双方在畅谈了一番军地友谊之后,便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谈判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张凯华强调了432厂目前遭遇的困难,希望临一机能够发扬风格,在17所机床数控化改革项目中向432厂最大限度地让利。周衡也很爽快,答应临一机在这个项目中只收材料费和人工成本,企业利润一分钱都不要。
在此前,秦仲年已经带着一干临一机的工程师对17所的那40台进口机床进行了全面检测,并与谷原生的团队一道,计算了对这些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的成本,并确定了双方的职责划分。
经过测算,机床改造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数控系统的提供,机床配件的更换,改造工作的人力支出。其中临一机承担的是后两项,按实际成本计算,大约在120万元左右,这其中不包括临一机应当提取的管理成本。
至于432厂,在这项工作中能够承担的就是数控系统的提供,以及参与数控化改造的设计。同样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话,432厂的成本大约在80万元之内。
经过谈判,双方最后商定,临一机在这个项目中拿走150万元,余下300万元归432厂所有。这个比例表面上看起来对临一机很不公平,但临一机的领导们很清楚,临一机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如果想争取更高的份额,反而对自己不利。
这其中的原因,其一是这笔钱本来就是科工委为了给432厂救急而拨付的,其中的利润是默认归432厂所有的,临一机想去抢这笔利润,先要考虑一下科工委同意不同意。其次,临一机意识到,要进入机床翻新改造这个市场,与432厂联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临一机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引进过日本佐久间会社的数控技术,但至今消化不良,尚未形成独立自主的数控机床设计和改造能力,要想独立开展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只能是依葫芦画瓢,难免有形似而神不似的情况。如果能够得到432厂的帮助,临一机就补上了自己的短板,开展业务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既然要与432厂联合,那么第一次合作中给对方一些好处,也就无妨了。唐子风的意见得到了临一机厂领导的一致认同,那就是这个市场大得很,临一机没必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张凯华是带着与临一机艰苦谈判的思想准备来的,没想到周衡竟是如此通情达理,痛痛快快地就把200多万的利润全部让给了432厂。周衡说出这话的时候,随同张凯华前来的一干432厂中层干部都惊呆了,随即就自发地鼓起掌来,张凯华也站起身,向周衡深鞠一躬,又说了无数感谢的话。
有了这个基础,双方接下来探讨后续合作的时候,就没什么障碍了。双方同意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各占50股权,专门从事机床翻新改造的业务。公司只有一个账号,而没有实体,在具体的项目中,由两厂各派出人员参与,营业利润按照各自的贡献分配。
在此前秦仲年与谷原生已经探讨过,在一般的机床数控化改造业务中,临一机发挥的作用大致在6成至7成之间,432厂只能占3成至4成,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业务应当是临一机获得60至70的利润。这一点,双方在会谈中也已经提到,张凯华对此表示完全赞成。
双方还同意,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为合资公司开拓业务,432厂负责军工系统内的业务开拓,临一机则负责地方业务的开拓。开拓业务的一方可以从业务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这笔费用不计算在其应得的利润之内。
临一机提出,合资公司的办公场地可以设置在临一机的厂区内,临一机可以拿出一幢办公楼的两个楼层作为合资公司的办公用房。为了方便沟通,432厂将派出一个由20名资深数控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常驻临一机。张凯华还同意,这个团队在平时可以协助临一机工作,为临一机提供技术支持。
后面这一条,其实算是投桃报李,临一机让出了这么多的利润,432厂派几个人去给临一机干点活,也是应当的。再说,432厂的技术人员与临一机的人员一起工作,也并非只是付出,他们也同样可以从临一机那里学到机床设计方面的技术,属于一种双赢的合作。
关于合资公司的名称,大家充分表现出了一群工业人的词汇缺乏,最终决定从各自所在省份的名称中取出一字,命名为“东云机床再生技术公司”。
双方当场草签了合作意向书,但具体的操作还有一系列程序要走。尤其是432厂,作为一家军工系统企业,要与地方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是要经科工委批准的。不过,这事也没太大难度,这些年军工企业普遍日子难过,科工委一向是鼓励企业搞“军转民”的。432厂过去也搞过不少民品,而且因为缺乏市场经验而亏得一塌糊涂。现在能够傍上一个地方企业,让别人带着自己飞,科工委应当是乐见其成的。
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谈,胜利的会谈。会谈结束之后,17所所长蒋会为两厂的人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既是庆祝432厂与临一机的合作,也是庆祝17所机床改造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