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小说 >新唐小相公 > 第五章 老朱家的兴衰记

第五章 老朱家的兴衰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时辰还早,朱秀也就不着急去问询佃户老王家在哪。

堂屋里间有一处木板隔断,里面狭窄的隔间就是老朱家小小的祠堂。

按照方翠兰定下的规矩,朱秀每日都要来上香,祈求朱家祖辈和已故老爹在天之灵的保佑。

当然,从老朱家有记载以来的祖辈来看,都是耕农出身,兜兜转转就没离开过竹山县,从爷爷辈起,彻底在陶朱村扎下根来。

指望他们给予朱秀科举仕途上的保佑,的确是为难了祖宗,祈祷的对象,当然还是老朱家的骄傲,当年明噪竹山县一时的才子朱大全。

朱秀坐在草团子上,撑着下巴仰头望着供桌上,摆在最下面最前头的那块灵牌,脑海里依稀浮现一位身形微胖,笑起来总是一团和气的白面书生。

在朱秀模糊的记忆里,头悬梁、锥刺股都不足以形容朱大全读书的刻苦程度,再加上或许还有老朱家几代人积攒下来的一点福德,终于使得朱大全在三十七岁那年,成功考入房山书院。

有唐一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只包括解试和省试两级。

取解便是取得解送入京参加省试的资格,省试是由尚书省礼部、吏部主持的最高级考试。

应举士子主要分两类,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指出身国子监、弘崇两馆及州县学馆,具有官学背景的生员。

普通士庶子弟通过考试后,倒有可能进入州县官学,而国子监和两馆,招收的基本都是勋贵官宦子弟。

不通过官学途径,经过州县选拔后送京应举者称为乡贡。

在地方州县上,生徒和乡贡所占不同名额,但往往二者间的界限区别并不明显。

譬如朱大全,十九岁那年,压着官学招收生员的年龄线,考入竹山县县学,因为官学生员入学的年纪通常在十四岁至十九岁,所以朱大全再没机会升入房州州学,生徒这条路也就断了。

在县学蹉跎了几年之后,朱大全回乡成亲生子,然后继续埋头苦读,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七岁时,他通过了房山书院的入院试,在书院艰辛求学七年后,一朝顿悟,于天授元年690年,以当年书院最优秀的成绩通过房州解试,得以乡贡的名额,解送入京参加省试。

并且还是当年房州生徒和乡贡中,公认的最有希望登科及第的一位。

到了这一步,朱大全便是名副其实的贡举人,算得上半只脚跨入了士绅阶层。

之前数十年的努力,都是为了取得参加省试的资格。

房山书院乃是民间办学,唯以学识取材,对学子年龄基本不做限制。

书院落成时间不长,发展至今,已是房州公认最好的育才圣地,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甚至超过州学馆,每年的乡贡举人基本全都出自于此。

朱大全当年能从书院学子中脱颖而出,必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况且以老朱家世代为农的条件,朱大全能够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朱秀心中也对自家老爹坚韧不拔的心志充满敬意。

只可惜,朱大全前往神都途中染疾,被送回家后便一病不起,朱秀根据方翠兰的描述,猜测估计是突发脑梗一类的脑卒中,在后世都是相当危险的病症,更遑论这年头。

按照惯例,州府通常都会给予乡贡举人相当优厚的条件,让他们在本州成为读书考科举的榜样。

州县若是科举人才辈出,对现任官员来说,可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政绩,能让州县官在今后的考课中加分不少。

所以现今各地官员愈发重视治下的生徒乡贡选拔,对今后的人脉拓展和积累政绩都是相当重要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