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后方(1 / 2)
1265年,11月16日,冬至,日照郡,莒县新城。
在新城东边不远处的一处筑路工地上,段石刚与同伴铺好一段石块,工地南边就传来了一阵铃响,然后便是管伙食的郑大师傅的破锣嗓子声和一阵香味一起传了过来:“来喽,吃饺子喽!”
工地上顿时喧闹了起来,工人们匆忙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在各组长的带领下,排好了队,去了南边洗手、吃饭。
不久后,段石从食堂帮厨的郑大师傅的女儿郑小妹手里接过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找了个干净地蹲着吃了起来。一边吃着,还眼巴巴的看着工地一角的一间大帐篷——今天可真是个好日子啊,不仅是冬至有饺子吃,还是结工钱的日子!
果然,不久后,帐篷里一个穿着青衣的账房走出来了,对这边喊道:“发薪了!……不用急,你们继续吃,我喊到谁,谁就过来领钱!好了,23016号,段石!”
段石一个就起变化了,听说官府跟东边个什么日本国起了战事,那营兵被调去日照出海打仗了。妈呀,这可太吓人了,打仗,那可是掉脑袋的活计啊,还好没报名。所以,段石就这么缩了,立冬的时候不少老工友都去军营报道了,他这个“23016”号便成了工地里的头一号了。
不过也好,就算没公民身份可拿,这么打打工、喝喝酒,不也是挺惬意的吗?
段石领了工钱,与几个工友招呼了一下,便出了工地,去了临近的集市上转悠了起来。商人们也知道今日是他们发薪的日子,早早地顺他们刚修好的道路汇聚到了工地旁边来,也想着趁机发上一笔,而他们往往会成功的。
集市上,各家地摊已经开张了起来,卖烤肉串的,卖糖葫芦的,卖发糕的,卖成衣布匹的,卖各种小玩意的,卖艺的,卖身的,应有尽有。还好,段石刚吃了一顿白菜饺子,肚子里有货,能够抵挡住各种香味的诱惑,径直去了更西边,进了莒县新城中,来到了东海储蓄银行在这里设立的一处装修大气的支行中。
这家支行是东海储蓄银行西南分行下属的莒县支行,虽然名头很大,但实际上是跟着密州往这边修路的工地一路搬过来的,直到新城这里才固定下来。毕竟现在东海体系内最大的用钱项目,就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地了。
刚才给段石他们发薪的“账房”,有两个就是银行职员。最初,工地发薪,都是给条子让工人们自己去银行领钱的,不过莒县这边的工人没经过新思维的冲击,对这种方式很是不能接受,阻力很大。没办法,后来工地只能请银行过来,现场发给工人们钱币,然后再让银行自己去吸引他们存钱。
一般来说,新来的工人对银行都是很抵触的,总觉着把钱放进去换几张纸片不够安心,宁愿把钱自己留着,最多去银行把银币换成铜钱或者反过来。而像段石这样的“资深”工人,则更乐于接受这种新鲜事物,毕竟工地上鱼龙混杂,就算把钱贴身带着也不够安全,反而存进了银行就安全多了,还有利息可拿呢。
段石可是听人讲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说隔壁连云郡有个工地遭了贼,一间帐篷里被人放了迷香,十二个工人里面有十一个被掏了个精光,只有一个人因为把钱存进了银行而躲过了一劫——也不是躲过一劫,他的存单都被偷了,但是去银行挂失之后钱还是回来了,反而因此逮到了拿着存单来试图冒领钱的劫匪。这个故事有模有样,细节非常清楚,也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反正段石是信了。
段石进了这家刚装修起来还没多久的银行网点,瞅了一眼几个柜台背后的柜员,往其中一个柜台前一坐,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存单和刚到手的那枚银币,说道:“朱秀才,麻烦你给我把钱给存了。”
段石是老主顾了,对面的朱姓储蓄员也认识他,当即笑道:“段小哥又发了财了啊,真是令人羡煞啊。怎么,是活期还是定期?”
段石想着年底还会再发笔奖金,日子不至于太紧巴,为了忍住这几日可能遇到的诱惑把钱省下来,他忍痛说道:“定期,给我存一年的!对了,一年息还是五分吗?”
本来东海储蓄银行是不给利息的,毕竟帮你存钱,不收保护费就不错了,还想要利息?但是其他几家商业银行成立之后,尤其是周弘文经营的那家立信银行做起来之后,坏了行规,开始用利息揽储,于是储蓄银行无奈也就只能跟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