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1 / 2)
华夏元年,7月3日,葭州。
黄河“几”字形右边的这一竖,也就是自东胜至潼关这一段正北正南的河道,地理学上称“黄河北干流段”,自古以来都有通航传统。这段河道汉唐时最为兴盛,后随着关中的衰败而衰败,明清时期气候变化,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增多,航运量更是逐年下降,但直到1910年仍有数千艘船在运行,年运量几十万吨。
黄河北干流段与长江、淮河等大河有很大区别,流域非是适合生活的平原,而是于黄土高坡之中冲刷出一道河谷,沿途尽是高原绝壁而非河滩,船只无法停靠,两岸附近也少有百姓居住。整道航段,只有少数几个节点有供船只停靠的河滩地,也就因此发展成了河港城镇,葭州后世佳县便是其中之一。
葭州位于北干流段中点附近,与太原纬度相当。此城位于黄河西岸,四通八达,南北可通过水路与外界沟通,向东渡过黄河可行进至临州,向西走陆路可至无定河,再往西北便是草原和大漠。因此,这葭州也是元国的边防重地之一。
葭州西北五十里外,有一处沟通西北必经的山路,路中有关险“克虎寨”。此寨在宋金时期曾是一处重要的边防要塞,历经数次大战,不过蒙元入主之后边防需求大减,又闲置衰落下去,直到近几年局势大变,才再度启用。
现在,克虎寨前便果然有外敌来袭了。上千夏军骑兵自西北呼啸而至,很快驱散了元军在外围布置的少量哨探,冲到了寨墙之前。
这些骑兵隶属于夏军第七路军之中的第六机动旅,这个旅的特点是重火力较弱,但全员配马,具备极高的战术机动性。他们自北方的云中郡南下,数日之内便扑击到了克虎寨前,将守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克虎寨设于一处狭窄山口间,城寨主体位于东侧的山上,依山势修建而成,又在西侧山脚有一座小哨塔,两者之间拉出一道单薄的土墙拦住山口。土墙和哨塔的防御力都有限,只是用来拦住过往商旅收税的,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能屯驻数百兵丁的城寨。
现在见外敌来袭,寨中守军便急忙组织起了防御,烽烟升起,兵卒上墙。然而此寨近年来才启用,元国财政紧张也没法好好修缮,更别说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进行改进了? 只是多架了几门土炮而已。
夏军在寨墙前停下? 远远地看清了大体形制? 便派出一小队骑兵,上前试探虚实。
眼看这些铁骑冲来,城头指挥的一名百户慌张地对炮手喊道:“快,快? 点炮啊!”
这偏僻城寨平日里分配不到什么资源? 兵丁们经常欠饷扣粮? 火药也不会有多么充裕? 炮手们平日里都没怎么训练过? 现在手忙脚乱的,好不容易才把火把按到火门附近的引药上,轰的一声打出了炮弹。
不过这炮弹歪着飞出去二百多米? 连来袭骑兵的边都没擦到就落地了。这不到十个骑兵面不改色,继续向寨墙接近着? 更加剧了守军的紧张。炮兵们慌乱地再装填,火药都洒了一地? 其余枪手弓手胡乱将弹丸箭矢打出去,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战果,反倒把自己的布置泄露了出去。
夏骑安然接近寨墙,又安然退了回去。而他们探出守军虚实后,其余的夏兵也不客气,分队向寨城包围过去,然后下马用步枪对城头元兵进行射击。
几门土炮旁的炮手首先遭殃,然后是军官和普通士兵在这火力压制之下,守军几乎抬不起头来。
与此同时,一部分夏兵从马上取下火药包他们为了行动迅捷没带火炮等重武器,但为了应对可能的攻坚,还是带了一些火药包以应付不时之需然后在火力掩护下来到拦住山口的土墙大门前,将火药包固定在了结构连接处。
不久后,轰隆声响起,破旧的大门连同周围的不少土石在冲击波作用下轰然垮塌下去,通向东南的道路打开了。
接下来,夏军想攻下城寨本身也费不了多大力气,但他们却不想继续在它身上浪费时间,很快相互掩护通过了山口,然后继续向东南奔驰而去。
寨中百户目送他们离开,目瞪口呆:“这就走了他们是想去葭州?可他们这点人就想拿下葭州城,不怕被我们断了后路?”
他刚有这想法,又转头看了看周围一片狼狈的兵丁,无奈地摇头道:“是我想多了。”
夏军骑兵向东南行进过去,途中还遇到一队看到烽烟前往克虎寨支援的元兵,轻松将其击溃。接下来,他们抵达葭州城也要不了多少时间了,不过仍有一个问题在,那就是他们没携带火炮,想攻城可能要费上不少功夫葭州城虽是州城,但所在的位置傍山临水,罕有平地,因此城墙也是依山而建,小而复杂,防御力不可小觑。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由友军解决。
“轰!”
葭州城头,一门火炮反复瞄准了半天后,终于对着河上一艘冒着烟的船只将炮弹打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