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李继迁(二)(2 / 2)
张浦-1014,出生在银州,有人说,李继迁和他认识,是在一次行猎时,张浦跑掉了一只白狐,而被李继迁射着了,送给了张浦,从此两人成为至交。张浦文韬武略,是个难得的人才,李继迁对他十分尊重。
据宋史附的西夏史看,李继迁和李继冲、张浦的谋划时间在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某天,地点在银州。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应该还有一些李家的嫡系参加,但不会多。
李继迁很明确的说:“我们的祖宗服食这块土地已有三百余年,父兄子弟位列州郡长官,雄视一方。今朝廷一纸诏令就叫宗族放弃祖宗基业,尽入京师,是生是死就由不得我们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李继迁的弟弟李继冲只有17岁,他说:“大哥,这老虎不能离开深山,鱼不能离开大海,咱们是绝对不能走的。不但不走,我们不妨乘夏州不备,杀死诏使,占据绥、银,就和那大宋朝廷正式对着干了。”
李继冲这个说法,李继迁何尝不想为之,可就凭现在李继迁哥俩这点实力,还想在银州搞武装割据,那纯粹就是找死,可是这种说法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如果这套理论真的能达成共识,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李家最后一点血脉绝了,大宋彻底掌握对定难五州的控制权。
这个时候,张浦说话了。大意是,目前的情况来看,定难并无负于朝廷,是朝廷有负于定难。既然错在朝廷,那深受你们李家知遇之恩的我没有理由置身事外。
李家兄弟没有打断他的话,用殷切的目光看着他。
张浦看了一眼李继冲说:“贸然自立之策绝对不可取。目前人心惶惶,蕃部观望,李克文兼知州事,尹宪以重兵屯境上,我们一旦起事,大兵马上就来弹压。银州兵多年不曾训练,如何抵御呢?”
一听此言,李继迁也觉得甚为有理,便问道:“先生,可还有其他良策?”
张浦深思片刻,抑扬顿挫地说了一句话:“汉家有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今之计,我们最好的出路就是走避漠北,安立至家,联络豪右,等到有实力与大宋一决高下之时,再卷土重来。”
史书上记载的张浦原话是:“尹宪以重兵屯境上,卒闻事起,朝发夕至,银州羌素不习战,何以御之?吾闻小屈则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毫右,卷甲重来”
“走避漠北,安立至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简简单单地十六个字,却从此开创了西夏李家乃至整个西夏王朝的游击战理论。
李继迁和他的后代们,在这十六字个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推陈出新,终成一套傲视天下的游击战术,开创了西夏王朝二百年的丰功伟业。而此时,张浦的这个办法更是李继迁的救命良方。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张浦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热血青年。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最后有拍板权的李继迁决定采纳张浦的意见,“避走漠北”。
此次谋划的第二天,或者说第三天,宋太宗派来的使者便到了银州,正式向继迁兄弟传达了内迁的命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走不走的问题了,而是怎么走的问题。一旦出走的事情暴露,那李继迁也难免被硬绑入京了,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逃亡“上演了。
于是就在宋使到来后,整个银州的人都听到了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迁的老奶妈去世的消息。
经过了几天的悼念活动以后,李继迁准备把老奶妈送到城外去安葬。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来自礼仪之邦的天朝诏使当然也无法拒绝。
几十个人的送葬队伍从远处望去一片雪白,人们披麻戴孝,前面是各种响器,后面是纸人纸马,中间是一口厚重的棺材。对于这样送殡,人们都是尊重的避让的。这支送殡的队伍在出城门后,走了一段路程,哗啦啦,一切就都变了,棺材被打开了,里面装得不是尸体而是兵器,送殡的队伍各自将自己趁手的兵器都抄在了手里。
这些送殡的人当然是李继迁百里挑一的忠军良将。李继迁就这么以大出丧的方式在宋使的眼皮底下出走成功。待各人都将兵器拿好后,事先准备好的良马也被牵了出来,众人上马策马扬鞭直奔沙漠中间的地斤泽那块小小的绿洲。